旗袍年华与中国梦 东方为灵感华丽时装
2011-08-12 倾城网 阅读2961
在这个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大国,西方天桥频频献出以东方为灵感的华丽时装作品,向天朝示好的年代,我们依然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很大程度上,西方在文化与艺术领域对中国的认识,依旧停留在清代,尤其是晚清时代。
众所周知,旗袍由清代满洲女性的旗装演变而来。在当代,女性身穿旗袍只可算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型穿戴方式,而不是习惯型的。首先,旗袍,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更多是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一种时装记忆,是现在所人们所说的“民国范儿”的女性演绎。其次,旗袍往往被包装成为“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向洋人兜售。
Sozzani在访问上海后不无失望的说道:“如今我漫步上海街头却没看到有人在穿它们,它们只出现在定制正装和晚装的商店橱窗里,或者纪念品商店里。”
对第二点,不少人颇有微词,很显然,出现于晚近时期,且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旗袍,不能成为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文化在服饰领域中的唯一代表。事实上,在 18世纪以前,绝大多数时代处于汉族王朝统治下中国人,虽然在服饰文化上难免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然而华美飘逸的宽袍大袖却始终是主流。
而旗袍在二十世纪流行,直到今天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除了政治统治的影响,还因为其修身、塑型的特质,更接近现代时装。在时装迷必看的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前后更换了二十四套款式多变,风格各异的旗袍,而这部电影的时代与地域背景,不是民国时期的上海,而是六十年代的香港。在这部色调阴郁,风格做旧的电影里,张曼玉身着旗袍,一颦一笑,仿佛在重现张爱玲笔下的一幕幕旧上海往事。时装迷为之倾倒的,也许是旗袍那种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的魅力。
近年来备受中国时装迷关注的一个时装趋势就是:继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包括中国风情在内的异域民族风情再一次席卷西方时装界。近年来,无论是纽约伦敦的设计新锐,还是米兰巴黎的老牌时装巨头,无不要么在时装系列中注入中国服饰元素,要么献出整整一季的中国梦。这其中,旗袍,或者带有旗袍韵味的裙子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西方时装界的中国热,终于在2011年春夏时装季达到了近年来最大的一个高潮,并在2011秋冬继续升温。从纽约到巴黎,无论是名气欠奉的设计师品牌Alberta Ferretti的副线Philosophy,还是纽约中产阶级时尚的代言人Ralph Lauren,到中国人最熟悉的奢侈品帝国Louis Vuitton,都全面展示了它们对于古老的中国的思考。然而遗憾的是,它们对于中国服饰元素的理解,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基础上——依旧是描龙绣凤,依旧是圆锥斗笠和折扇。除此之外,中国,尤其是中国的女性,对于西方的时装界来说,依旧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情欲幻想对象。而旗袍,正好是这种幻想的在服饰上的体现。也许,西方人臆想中的中国女性之所以会穿着旗袍,不仅仅是因为在他们看来,18世纪之后才是中国服饰文化的集大成时代,同样也因为旗袍包裹颈项,侧露大腿的样式,看上去既含蓄,又充满了情色的意味。但无论是Philosophy的那些长度只比T恤多一点点的紧身旗袍,还是Louis Vuitton的高开叉丝绸旗袍式礼服,看上去都不那么符合今日中国女性普遍的审美口味。
虽然洋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可能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然而回溯曾经,西方时装界对于旗袍的借鉴与应用,依旧不乏成功的范例。
Tom Ford一方面是一个不情色,毋宁死的时尚浪子,另一方面却也是一个中国道家信徒,《道德经》的忠实读者。在Yves Saint Laurent2004年秋冬系列中,他对西方对中国的情色想象与中国文化本身的含蓄雅致特点的结合,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整个系列中由Gemma Ward演绎的那一身雪青色龙纹旗袍礼服,胸口镂空的设计把旗袍的性感特质发挥到了极致,而淡雅的色彩又保留了中国文化行云流水的韵味,并冲淡了西方人的对中国想象的场景中的那种浓墨重彩的色调。
Roberto Cavalli的设计,很大的一个看点就是品牌狂野性感气质与异域民族风情的完美结合。作为中国风的忠实爱好者,Roberto Cavalli虽然不能成功地展现中国文化的含蓄与雅致,却能够将中国元素应用成属于自己的“Roberto Cavalli”味道。除了那身著名的青花瓷旗袍式礼服,更多的时候,Roberto Cavalli的中国风需要从细节处观察,才能见端倪。喜爱纸醉金迷,浓墨重彩的Roberto Cavalli,自然未能脱离描龙绣凤的窠臼,然而,他大量应用黑色、金色、银色等色彩,以及丝绒这样厚重的面料,加深了服饰的庄重感和高档感,成功地消除了像堆砌色彩与文化这样的对中国元素浮于表面的应用,时常带给人的轻浮感与廉价感。在Roberto Cavalli的2006秋冬系列就是一个范例。
鲜少将灵感触角伸向中国的Oscar de laRenta也对旗袍的改良做出过有益尝试。兴许是一种巧合,在2007年春夏的那个清淡休闲的系列中,几身缎面礼服和蕾丝长裙,一眼望过去,既没有立领,也没有盘扣,甚至没有开衩,因其修身的轮廓,与带有旧上海韵味的花纹,很快令人想起了旗袍。
近年来,时装巨头Chanel除了于2009秋冬在上海展示了整整一季以上海为灵感的2010早秋系列以外,更多的时候只是将中国风情点缀在各个系列中间,近年来,无论是Chanel的高级定制服装,还是成衣,都可以看到立领与盘扣的身影。很难说那是否一定是旗袍或者中国元素,但在中国的时装迷和消费者看来,却是最熟悉不过。然而要意识到的是,面向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中国推出消费者最熟悉的款式,这更多是Chanel的一种营销策略。至于号称“十八世纪以后的中国服饰专家”的Karl Lagerfeld是否真的热爱中国文化,又或者Coco Chanel寓所里的那扇乌木屏风,到底是Chanel本人中国梦的见证,还是Chanel用来讨好中国市场的一个橄榄枝作用的文化符号,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中国加入WTO的1999年,Dior同样适时推出了整整一季中国风系列,虽然John Galliano将红卫兵服饰与旗袍的结合看起来颇为滑稽,而后中国元素大杂烩的2003年春夏高级定制也恶评如潮,但这个号称“很崇拜中国文化,试图将这一切注入到我的一切活动中”的异域文化爱好者却屡试不爽。可是,在十多年后,当他在上海发布Dior的2011年早春系列的时候,却并未再次将中国风搬上天桥,不知是否是因为察觉到中国元素不一定能够吸引中国的消费者购买,他明确表态:“十年前做过的事情,我现在不会再做了。”
在世界的另一端向遥远的中国致敬的西方设计师有很多,他们无一不将旗袍按照自己对东方女性的情欲想象进行改良,然后穿在模特的身上。这个名单还有很长,其中不乏Yves Saint Laurent,Jean Paul Gaultier和Giorgio Armani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在此不一一列举了。然后,这到底是设计大师们的一场中国梦呢?还是当代中国人真的像他们的想象一样在穿衣呢?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很少看到西方女星穿上这样的旗袍走上红地毯,以异域风情为卖点赚取观众的眼球。更多的时候,刚刚走出国门的中国女星倒是以此作为战袍为自己打气壮胆。而一旦扬名海外,旗袍也就伴随着她们当初的青涩气质,一起退出了舞台。
6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