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别旗袍蒙尘的魅力
2011-11-30 倾城网 阅读2877
旗袍的美恒久地流淌在每一个中国女子的血液里,不必托付地、不必交代地世袭承传着。它是每个中国女子的心病,不分年龄段地在一生中复发,于是,旗袍便以昙花般的姿态一再盛开。
无数次地听说过为做一件旗袍而煞费心思的故事,那种期待无异于一种煎熬,就像恋爱,其中的美其中的享受大多来自自己的想象,结果却总是怅惘的,正如许多无法落实的虚妄的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应该说是中国近代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让全世界家喻户晓的Chinese dress(旗袍)实际上指的是就是这个时期的旗袍。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项链、耳环、手表、皮包,再加上透明的丝袜和高跟鞋,中西合璧,是当时最时尚的装扮。阮玲玉、胡蝶、周璇,这些当时红极一时的明星,无一不与旗袍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穿上旗袍,女性的特点,尤其是腰和臀的相得益彰得到了充分的强调。旗袍的出现为东方女性展示自己窈窕的身段和柔美的曲线,提供了最相配的条件。因此,旗袍,也就很快成了中华女性的“国服”并一直流行到五十年代,甚至60年代初期,还仍然能够“偶尔露峥嵘”。
到了六、七十年代,在那个激动的岁月,旗袍终于被冷落了,“文革”的10年间,旗袍几乎绝了迹。直到八、九十年代,旗袍再次露面,但已经没了三、四十年代那绝顶的人气。只是到了近十几年,旗袍才又作为正式的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礼仪场合,依然那么风姿绰约,养眼撩人。
2000年,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拍摄的电影《花样年华》,张曼玉身穿一件素雅的格子旗袍,缓缓走上狭窄的阁格,她顺著木制的楼梯拾级而上,旗袍下那柔软的线条,缓缓摆动,摇曳出若隐若现的性感。张曼玉在电影里,先后变换著穿了几十款美丽绝伦、做工精致的旗袍,这些旗袍配在张曼玉身上,款款都光彩照人,风月无边,迷倒了全世界的华人男女。于是,电影上映以后,又一波“旗袍热”兴起了,有人竟然点名要求定做“张曼玉式旗袍”,还有的厂家则计划生产“张曼玉牌”旗袍。
其实,按现代人的审美观点,旗袍的魅力并不来自东方女性的优点,倒是来自她们自身的缺憾。也就是说,跟西方女人比起来,东方女人的腰部略长,臀部稍低了点儿。比如日本女人就为此把自己装在和服里,只露出后颈部,让人联想到掩盖的风流和关不住的春色。中国女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她们发掘出了自己腰身的特有韵味,用旗袍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身体的中段曲线。当然,正因为旗袍的这个特点,也就决定了旗袍在打扮女人方面是排外,它拒绝给予人高马大的外国女人以美感,而只裹住东方女人那矜持与欲望双重煎熬的心。
现代服装时尚的关键在于露出度,而旗袍在这一点上毫不逊色的。它的短袖可以任女性的上肢肆无忌惮地摇摆于灿烂的阳光之下,它的开衩又让女性的下肢时隐时现地勾引著男性贪婪的目光和蠢蠢欲动的心,正所谓“微风玉露顷,挪步暗生香”。当淑女们穿著它站在人前时,会显得端庄大方,亭亭玉立;可当时髦女郎坐上黄包车后,那弯曲的下肢便原型毕露,弄得《子夜》里的老太爷不敢再睁开眼睛。旗袍就是这样,总是徘徊于典雅与风骚、正经与不正经之间,这也许正好是女人的真实写照。
丝绸是旗袍最好的面料,旗袍也是丝绸最好的归宿。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只要配上这神奇的丝织品,便会透出高雅的气质,像那高贵的景泰蓝,内敛而不张扬,沉静而不花哨。简直可以说旗袍就是中国女性形体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中国第一个穿著旗袍登上美国国会演讲的是40年代的宋美龄,她那小巧匀称的身材,不卑不亢的态度以及纯正的贵族英语,曾经征服了美国和世界,从而为她的丈夫,也为中国博得了同情和尊重。不朽的名作《罗马假日》里,有句台词还提到了宋美龄,可见她在那个年代的知名度是非同一般的。作为中国的第一夫人,最后一位身穿旗袍向世界展示中国女性丰采的是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可惜,她很快就伴随著那没有旗袍的年代,销声匿迹了十几年,无情的岁月流淌掉了她最美好的时光。
今天,旗袍仍然施展著它无穷的魅力,巩俐、章子怡等现代中国女性的代表们,在国际电影节的颁奖仪式上穿著它频频亮相,为中国做著广告。旗袍之所以能够伴随女主人登上世界社交舞台,就是因为它太有中国特色了。也正是因为它的太民族化,所以它才是世界的。
旗袍,是飘移的瓷器,是舞动的丝绸,我们看它千遍不厌倦,是因为它总能风光无限随人愿。
63